50年只做一件事

1937年,滇红的一代宗师冯绍裘,在云南凤庆县的凤山开始试制红茶,以凤庆特有的大叶种茶为主原料。这种茶叶条索肥实,汤色红浓明亮,叶底红艳发光,香味浓郁,制作红茶十分优秀。杨中原作为滇红茶的继承者,这一入行就是50年,到现在71岁高龄,仍在不倦探索。

50年,半个世纪的时光,斗转星移,可以发生太多事,而杨中原就干了一件事,做茶。

1966年,16岁的他来到凤庆茶厂所属的初制所学习茶艺知识;1972年至1991年,被调回凤庆茶厂公司(滇红集团前身),担任初制所技术骨干。凤庆茶厂第三代厂长杨仕宏是他的入门老师。从师父那学到看茶树、选茶种、采摘、萎凋、炒青、揉捻、发酵、干燥等技术,从青葱少年熬到中年的杨中原积累了丰富的制茶技艺和经验。杨中原通过自己多年一直在一线和茶树茶叶天天相伴相触,不断尝试用自己对茶叶的品质、内涵、口感、香味的理解,结合自己的独特制作手法,使滇红茶的制作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。

当时,社会大力发展茶叶,岔河村属于高寒,庄稼成熟周期慢,且产量极低,却是栽种茶叶得天独厚的优势,当年岔河村大队长一批有远见的有识之士,大力提倡并带头实施,把连片的荒山开垦,购进优质茶种,种下去,为岔河村的茶叶发展打下坚实的的基础。随着茶叶资源的丰富,岔河村于1952年5月下旬,在县红茶技术推广大队的帮助下,在岔河自然村堂房岭岗建成小路箐初制所,1955年冬,分为义路初制所和岔河初制所。这一时期,可谓是凤庆县茶叶发展的黄金时期,发展茶叶的高涨热情也使茶叶技术人才极为抢手。当时,杨中原在勐佑峡山初制所从事管理和制茶,已是有名的制茶师傅,很多茶厂都盛情邀请他去从事技术指导和管理工作,待遇从优,但杨中原没有心动,根据家乡的需要,毅然回到家乡岔河,数十年担任初制所主任,鉴于他制茶的技术和报效家乡的情怀,组织让他任岔河茶所的主任,但他婉言谢辞:“我一生爱茶,一辈子喜欢做茶,喜欢玩技术,如果让我干行政,不超过三天就感觉浑身不舒服”。后升任至岔河茶厂副厂长,直至退休。

滇红茶主要原料凤庆大叶种茶生长环境

3200多年的凤庆大叶种茶古茶树

杨氏滇红茶独门绝技

因为凤庆大叶种茶多酚含量较高,故在红茶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茶黄素及茶红素就比较多,而茶黄素及茶红素正是决定红茶好环的两个最重要的指标,加上凤庆茶区多为山区,海拔落差大,温差大,水质多为山泉水,故发酵红茶条件得天独厚。经过几位先师的匠心制作和杨中原大师的独特理解和传承,以凤庆大叶种茶为主料,从武夷、安徽等地的72种茶里选取另外17种配方,制成了中国红茶最顶尖的典范滇红茶“中国红”。每个品种的鲜叶4-5斤出一斤干茶,有些茶种5-6斤才能出一斤干茶。杨中原大师亲手监制的红茶,每年产量只能达到几十公斤。

中国红茶汤

杨家茶叶叶种

杨老不善言谈,几十年积累,他已经对制茶非常有发言权,但他还是鲜少包装营销自己,把时间都用在了内功上。50年,跟自己较劲,不断突破自己,“我就是这样,只要一看到茶,我就手痒,就想做茶。”直到现在,杨老仍然觉得,做茶博大精深,我只不过略懂皮毛,还有很多值得尝试、摸索。

他不仅仅是按传统工艺去制茶,他有自己的理解和手法。他坚持纯手工。手工制茶是个非常累的活儿,很多年轻人都不一定吃得下这个苦。炒茶,杨中原坚持用老生铁打造的大锅,一般口径2尺4,再用瓦磨铁锅,这样的做法一是可以将铁锅磨光滑,除去铁味,二是让铁锅均匀受热。然后每锅倒入一公斤左右鲜叶,用手翻炒,将锅中的鲜叶抛起高过头顶,让受热的鲜叶得到一定的冷却,让后入铁锅中再翻炒,直至叶质柔软,再拿到簸箕上反复揉搓,成条后抖散解团,当日暴晒干为上。高温的铁锅手法技术稍有不当,立马就将手烫起血泡。现在渐少有人手工炒茶了,而杨老不仅坚持手工炒,还沿用自己用手感知茶叶温度和炒的火候。他总认为,茶叶就像是自己的老朋友,只有饱含一颗真心感知“朋友”的体征,才能知道它的状态,茶叶也会如老友般信任他,在他手的感知下,把自己身体状况打开,表现于他。

最绝的是发酵。和别人靠看茶叶发酵色深浅来看是否合适不一样的是,杨老靠鼻子的嗅觉来判断茶叶的发酵度。本来是早先年间科学不发达条件所限无恒温设备来检测发酵温度,靠人工来观察,闻气味。现在茶叶工厂都采用科技化设备来替代人工,杨老仍采用嗅觉来感知“老朋友”的体温,知道什么时候是发酵到最佳状态时。有时候,在睡梦中,敏感的鼻子问道发酵菌丝的味道,便会醒来查看。他从不以时间来控制茶叶的发酵程度,而是顺着茶叶自然的发酵程度,而“人随茶动”。

50年,心无旁骛,只做和茶相关的纯粹性技术、研究工作,名利地位官职,真的在这个嗜茶如命的老人眼里成了浮云。而不图名利的他在业界却声名显赫,在国际上屡次斩获大奖,连续5年被云南白药集团聘为顾问。白药集团每年都选派1名优秀的中层领导到岔河杨山和他学习制茶工艺。不少后生想跟他学习,并引以为荣。

每一个天才的背后,必是痴迷,浑然忘我。已经分不清我是茶,还是茶是我。杨中原,在50多年的时光里,与茶同生,同醒,同呼吸共命运,几乎把自己也幻化了成了一颗古老的稀贵茶树,成了滇红茶顶峰的符号。

散发内涵和气质的红茶

退了休的杨老更加有劲头来琢磨茶叶——这个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片树叶,该怎样发挥,才能让它释放出最大的内涵与气质。他在岔河村观音山下的杨家寨小组,盖了自己的厂房,依然每天做茶,这一做又是十多年。现在杨家自有生态茶园50亩。

在茶叶经济大发展时期,杨老见过太多给茶叶打杀虫药,施肥,机器大规模炒茶,烘焙的现代茶了。做了一辈子茶的杨老知道,茶是大自然中与人类最有生命交集的植物物种,它们的一生从生长、成熟、到采用,最后幻化为人们味蕾的舒展和舌尖的一缕清香。了解茶种的生长习性,水土成分养育的味道内涵,气候规律,像老朋友一样默契的让它自由散发内在的味道,才是一名真正的匠人。杨老坚持自己的茶园不打药,不施肥,人工采摘,山泉水灌溉,保持小规模种植,不量产。

生于凤庆大山,长于凤庆大山的杨中原,从学习制茶起,用的就是当地茶农传统惯用的手工编织的摊笆或竹簸箕里面。同样沐着纯净的山风,喝着山泉水长大的凤庆竹子特有的清香,盛装凤庆大叶种茶,保持了茶叶新鲜天然的香味,无其他非天然气味的掺杂。

每天早晨,第一缕阳光还没照射到茶树时,杨老带的徒弟就背着竹背篓爬上古茶树,全手工采下芽尖儿,放在竹篓里。竹篓积攒的茶叶下了茶树,又倒在木框里运回茶厂。茶叶从采摘到萎凋、揉捻、发酵,炒青、揉捻、发酵、干燥全程,均用按杨老的要求制作的竹编筛子、竹篓、木箱盛放。盖茶所用的茶布,杨老从学茶起就坚持用白色纯棉布,经过发酵后产生的茶渍,立即清洗,即刻更换新布。他的茶在销售之前,都要拿到云南白药集团化验,各项指标合格后才能出售。

杨中原的小女儿杨爱春从小记忆最深的就是不断清洗更换的白布,因为爸爸不允许盖茶的布是邋遢的,有一点脏污的。这个朴实的匠人,对自己的衣着装饰没有太多的要求,却对用来制茶的所有工具近乎苛刻的严格要求。他常和徒弟和工人说的一句话是:衣服脏了,可以洗,茶汤脏了,是换不掉的。

滇红茶见证中英贸易与文化交流

1939年,冯绍裘先生在云南凤庆创建顺宁实验茶厂成功试制出滇红茶。诞生之始,即有英国茶商将首批红茶通过香港销往伦敦。在伦敦的茶叶拍卖会上,云南滇红茶一亮相即以800便士的最高价创造了当时的茶叶拍卖最高纪录。1986年,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昆明访问。当时的云南省长将“滇红特级工夫茶”作为国礼赠送给伊丽莎白二世。从此,滇红茶进入英国皇室。据说,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将“滇红”置于透明器皿内作为观赏之物,视为珍品。而这一时期最顶尖的滇红中国红即杨中原大师所监制。

浓、强、有特点正是杨中原所代表的滇红茶选用凤庆古茶树带着露珠的茶种、重揉捻、重发酵所产生的汤色红亮,茶近浓厚,口感鲜香,持味长久的特色。在机械化生产的快销时代,也曾有大型茶商劝过杨老,别太在揉捻和发酵上花费太多时间和人力,轻揉捻轻发酵既节省时间又减少不少人力。而多年从事制茶技术,深谙制茶之道的杨老认为,正是重揉捻重发酵才带来了中原红醇厚的茶汤和口感,才让凤庆大叶种茶的内涵和滋味表现的淋漓尽致。真正的匠人,是让茶的内涵的气质充分展现出来,而不是去制造它,按时下观念和时尚去改变它。茶如此,人生亦如此。最好的便是最自然的状态,让一切尽现。最好的东西,往往不需要过度奢华的包装,而品一口,当知极品如“中国红”也。

作者 sam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